生态头条 风险潜藏在更暖更湿更“美”背后

发布时间: 2024-07-24 11:31:07 作者:恒温恒湿机

  夏季的西宁南北山更绿了,下雨时节像极了烟雨朦胧的江南;湛蓝的青海湖慢慢的变大了,千亩油菜花环湖开放像一幅幅水彩画;牧场上的牧草更丰美了,三江源头美不胜收的千湖美景再现;昔日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星星点点的绿慢慢成片成片生长……

  此前干旱、寒冷的青藏高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那么干冷,湖泊面积更大,甚至曾经的戈壁上开始有了绿色。

  的确,气温上升、降水增加,高原地区更加绿色,空气更湿润,牧草产量增加,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得到扩展,高原看起来“更加美丽”。但实际上,这种“美”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显著暖湿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在格尔木工作的崔涛家住西宁,长期往返两地,十年间,他明显感觉到这一路的风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路边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绿意,现在随着小气候的变化,路边的绿色正逐年增加,一路上还能遇上几场小雨,这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智青松多镇的牧民才仁,看着自己栽种的树苗一个个都发芽了,不禁感慨这几年的气候还真是给力。才仁说:“这几年久治雨水特别多,栽种的树苗人工浇水次数明显减少了,但树苗的成活率却比往年高了。”

  干旱少雨的柴达木盆地和海拔3600多米的三江源地区降水增多,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一一被青海省气象局气候中心详细地记录了下来:

  从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2.2℃,总体呈升高趋势,升温率每十年增加0.38℃。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增温幅度较大,与196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2001年至2019年年平均气温升高1.3℃。各地呈一致的升温趋势,青海西北部升温幅度较大,青海东南部升温幅度相对较小。

  从1961年到2019年,青海省年平均降水量为372.2毫米,呈增加趋势,增幅为每十年9.2毫米,在2018年达到近60年降水量最多值,为484.2毫米。从年际变化来看,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年平均降水量波动幅度较大,90年代降水量偏少,为少雨期,进入21世纪为多雨期。从空间分布上看,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江源大部分地区及祁连山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明显,其中乌兰降水量增幅最大,每十年增加26.4毫米。

  “根据目前记录的气象要素分析来看,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都是青海省气候发生明显的变化的一个‘信号’,这是青海气候变湿变暖的一个新趋势。”青海省气候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李红梅说。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全球正在经历以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青藏高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表现出了更高的升温率,其升温率约是全球同期平均升温率的两倍。青海是青藏高原其他省区当中升温率最高的,其中柴达木盆地升温尤为明显,升温变率每十年增加0.49℃。”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研级高工、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主任周秉荣介绍。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研究人员发现,阿里地区河流、湿地周边的绿意增多,生态总体变好,公路、湖泊周围随处可见藏羚羊、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

  此前干旱、寒冷的青藏高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不那么干冷,湖泊面积更大,甚至曾经的戈壁上开始有了绿色。更暖、更湿的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先说一下气温的变化。研究显示,近60年来,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暖最快的区域。

  从1961年至2020年,它的年平均气温每10年上升0.35℃,超过全球同期增温速率的2倍,也是我国八大区域中升温速率最快的地区。其中,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温升超过0.40℃/10年。

  以西藏自治区为例,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过去50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同时,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事件频次下降,而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却显著上升。

  在气温一直上升的同时,降水也呈现增多趋势,这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中国变“湿”最显著的区域之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961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7.9毫米。其中,高原中部三江源等地受益最大,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20毫米。特别是2016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异常偏多,2016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量达539.6毫米,较1961年—1990年平均值(478.6毫米)增加了12.7%。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西藏年降水量累计增加33毫米。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队员对可可西里等高原湖泊的考察也证明了高原更加湿润:近些年来,该区域湖泊面积明显扩张、水量增加,多数湖泊扩张20%以上。其中,永红-西金乌兰湖扩张最明显,面积由第一次科考时的416.1平方公里,扩张到615平方公里。不少湖泊的盐度,也随之下降。

  降水增加是高原湖泊水量增加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羌塘东部和可可西里地区,降水的贡献超过70%。青藏高原80%以上的湖泊出现扩张,近50年湖泊面积增加5676平方公里。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稳定回升,至2020年达到3196.34米,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的确,气温上升、降水增加,高原地区更加绿色,空气更湿润,牧草产量增加,野生动物生存空间得到扩展,高原看起来“更加美丽”。但实际上,这种“美”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显著暖湿化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

  研究显示,近40年,高原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次明显地增加,强降水、暴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泥石流、滑坡、崩塌、冰湖溃决等衍生灾害加剧。1983年以来,西藏共发生严重气象灾害1244起,发生频次呈增多趋势。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变暖问题在青藏高原地区表现愈发突出,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显著影响。

  比如,气候变暖引起的区域和局地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已引发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安全等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出现了土壤、严重沙化、草地生产力下降等现象,气候变暖促使冰川持续退缩、冻土加速融化,这不仅会对水资源平衡和安全产生深远影响,而且还可能引发衍生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工程质量和生命安全等带来重大威胁。

  来看青藏高原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显著影响——很多人以为高山冰缘带是一个非常恶劣、寸草不生的极端恶劣环境,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多种植物都在那里生长。

  专家认为,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会给这缤纷世界带来复杂的影响,比如低地物种的涌入,使冰缘土著物种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土著物种间的关系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生态系统的网络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ECO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这其中,高寒草地退化就是正在发生着的变化。温度是控制或影响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气候变暖,高原植被群落分布界线向更高海拔迁移,高寒草原群落出现向南扩张的趋势。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度与生产力大范围下降,群落组成发生改变,原生植被群落优势种群减少,草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加剧。

  而草地退化可直接引发生物多样性下降,大量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迁移或消亡。草地是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的前提,草地质量变化对青藏高原的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藏区稳定和安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的背景下,草地退化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草地ECO的恶性循环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与此同时,随着气候变暖加剧,过去5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退缩,储量减少15%,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为4.5万平方公里。其中,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念青唐古拉山和祁连山冰川面积缩小20%~30%。冰川退缩将引起冰川末端冰湖的急剧增多和水位上升,使冰湖决堤溃坝的风险加大。

  同时,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由150万平方公里缩减为126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这对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极为不利。

  冰川“哭泣”的同时,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在慢慢减少,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1981年至2010年,青藏高原92%的气象台站年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且高寒内陆中东部和西南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等高原历年积雪日数高值区减少最为明显。

  表面看,积雪减少、冰川退缩,将原本封存的水资源释放开来,为河流径流增加、生态改善增加水资源。但实际看,冰川快速退缩、冻土消融加剧了“亚洲水塔”功能的不稳定性,也引发了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

  2018年10月,西藏米林县冰崩导致雅鲁藏布江堰塞湖事件,对下游居民生产生活和基础设施造成了重大的威胁和影响。2021年2月7日,被广泛关注的印度北部北阿肯德邦冰川断裂事件,其本质也是由于高海拔山区的冰川退缩与冻土退化,造成冰缘地区应力条件变更,因此导致地貌失稳、岩崩发生。

  青藏高原是全球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巨大高原。水在这里以冰川、冻土、湖泊等形式存在。这些水通过河流输送到青藏高原的各个地方,甚至流出青藏高原,发育了亚洲的多条大江大河。

  长江、黄河、澜沧江、雅鲁藏布江,以及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的阿姆河、锡尔河等等,都是发源于这个地区。这些河流,为东亚、东南亚、南亚,甚至是中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会直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而降水丰富,西北地区将不会存在沙漠,黄土高原不会形成,世界别的地方的气候都将会发生巨变。

  因此从水资源的角度讲,青藏高原是一个很重要的存在。另一方面,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对东亚甚至全球天气气候具备极其重大影响。

  此外,青藏高原还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

  可以说青藏高原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亚洲乃至北半球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青藏高原热源将会增强,加之高原本身生态环境极其脆弱,高原热源作用增强,会给全球带来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川减少伴随着冰雪融化,这将影响其下游长江、恒河等河流流量,进一步威胁到下游城市的供水系统、食品安全及能源生产,波及全球产业链。此外,高原冰川、多年冻土的融化会以二氧化碳、甲烷等形式,释放出远古时期封存于其中的有机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基于以上现状与分析, 青藏高原所面对的未来,并不乐观。从目前的评估来看,它仍将保持增暖趋势,气候与生态环境灾害复合风险加大。

  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它就像光一样无处不在。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处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又该怎么样应对这一变暖变湿的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呢?答案是:看到气候变化的机遇和挑战,辩证、科学地应对。

  目前,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问题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说,未来气候暖湿化趋势会持续多长时间,会波及多大范围等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再以深化认识来指导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慢慢地加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坚持辩证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