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盛暑难当,那么,要怎么抗暑呢?慈林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翁幼娜主张市民,太阳当头要避暑,调度脾胃忌冷食,适量运动出些汗。
“夏日中暑往往是因为人体本身正气缺乏,加上外环境的暑热病邪入体,导致气津、气阴两伤。”翁医师解说,正常的状况下7月至9月高温期间,正常人中暑次数约数次,但也有一部分市民三天两头中暑。
“老年人、幼儿等体弱者以及一向处在空调环境的白领人群更简单中暑。”翁医师解说,白领人群大多处于亚健康状况,在空调房内久坐不动,使得本身调理温度的才能大大削弱,“门诊曾碰到几名不同年纪层次的患者呈现这样的状况,往往刮的痧刚褪去,又中暑了。”
“归根结底,是因为体虚才简单中暑,体虚者往往呈现四肢酸软、乏力、疲倦,舌苔发白粘腻、大便稀软。”对这些高频率中暑的市民,翁医师主张提早保养,健脾胃,最好机遇是在梅雨季节前夕。
“防止高温作业,也是一种有用的防暑办法。”翁医师表明,市民外出要尽量避开正午12点至下午3点的时间段,这是一天中温度最高的时段,如一定要出门,可在出门前后喝一些解暑的汤饮,如绿豆汤(粥)、荷叶茶、苦丁茶、酸梅汤、莲芯茶等,必需要分外留意的是,这些解暑汤饮不需冰镇,常温即可,“许多市民都有一个误区,喜爱喝冰镇的绿豆汤,以为既解暑又解渴。其实,冰镇的饮食会加剧脾胃担负,反而不利于人体排热。”
此外,翁医师还主张市民做适量的运动进行排汗。“人体出汗可大致分为自动出汗和被迫出汗,因为气候、环境或心理上的压力形成的出汗称为被迫出汗。而因运动而发生的排汗,是自动出汗。”翁医师说,汗是人体进行自我调理的产品,适当地出汗后不只会让人感觉舒畅,还能起到避暑祛湿的作用,“市民能够在晚间漫步半小时,至轻轻出汗即可,不要运动过量,很多的出汗反而会引起津液亏本。”■记者 冯梦苓